家电

Other Standardized Industrial

Software and Hardware

Predictive Maintenance of

General-purpose Equipment

Customized Data Mining

and Analysis Services

Guarding the Full Cycle of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automation monitoring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Interested in this?

Applicable to Scenarios Such as 

Energy Storage & Battery Swapping Station

Feasible Energy Saving Solutions for Enterprises

i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ies

Interested in this?

N

EWS

NACHRICHTEN

Details

Development of carbon accounting market under the wave of carbon neutrality

Time:2022-05-27     Author:奋兮科技【Original】

微信图片_20220823155124.png


去年我们曾撰文《碳中和浪潮下的工业互联网机会》,介绍了“碳中和”成为重要长期国策以来,政策端已出现的一些动向及全球碳服务市场的部分重要产品,也简单介绍了碳市场将具有的庞大规模和发展潜力。

 

近日,瑞银集团(UBS)发布分析称,中国的碳市场有可能发展成为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的重要交易市场,中国碳价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超过200元人民币/吨。我国碳市场覆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市场。碳市场建设过程中,精准可靠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是碳交易的基础。今天,我们从作为碳排放相关服务的基础服务,即,碳核算,展开讨论,望为读者提供参考。

1

全球碳核算市场已具雏形,潜力巨大

据美通社2022年4月援引Technavio报告表示,2021至2026年,全球碳核算软件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 96.1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8.66%;即,2021年全球碳核算软件市场规模38.05亿美元,2026年达到134.14亿美元。

美通社.png

图:PR Newswire援引Technavio的碳核算软件服务市场规模预测报告


Technavio 认为,作为全球应用软件市场的一部分,碳核算软件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从事开发和生产应用和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供应商。结合该报告以及Market Watch的报告,列举全球碳核算软件市场中目前较为知名的部分参与者如下图所示:

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ng

图:全球碳核算市场主要参与企业


总体而言,碳核算软件市场并未形成明显格局,初创企业和老牌软件企业均有涉猎。但由于市场需求与巨大潜力,已初具规模。

 

影响全球碳核算软件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减少碳排放的举措和法规以及由于这些法规的限制引导而使得企业具备的通过管理碳排放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意识。

国家.png

图:列举全球部分国家(地区)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标


能源使用的可见性使企业能够识别适当的成本节约机会。使用碳核算软件可以帮助企业识别使用大量能源的商业活动,从而有助于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测量碳足迹决定了当前的能源消耗,使企业能够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并帮助找到降低直接能源成本的方法。

 

然而挑战市场发展的阻碍因素也显而易见,即获取碳排放和能源使用数据的困难。除了公用事业、石油和天然气或重型制造等碳密集型行业外,大多数组织很少跟踪其能源使用情况,例如与货运、物流车队相关的耗能信息很少得到追踪。因此,获取准确数据是全球碳核算软件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怀疑排放的可追溯性也可能导致对商业秘密比如专利等信息的可追溯性,部分供应商对于提供产品中的碳排放含量存在也抵触情绪。

碳中和/ CARBON NEAUTRAL

2

我国碳核算市场发展情况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报告估算,未来30年我国需要年均投入3.7万亿元才能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数十万家企业需将开展碳管理、碳减排。我国碳市场自2020年正式走上试行道路,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年初已有省市对碳排放未达标的重点单位进行处罚。碳排放和量化数据的核算服务市场现在还处于待开发的阶段,需求量很大。


我国碳核算市场参与者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碳核算市场上游为碳核算体系的建立,包括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标准、报告编制指南等。目前我国在国家及行业企业层面的碳核算体系已经建立较为完善,基于产品及个人的碳核算体系目前还正在探索试验中。

 

而产业中的主要参与厂商为数据收集厂商、碳核查机构、碳捕捉设备生产商、第三方检测机构、碳监测设备供应商等。目前数据方仍以国外数据收集商为主这些数据库一般会收录企业的年报数据或者碳排放估算数据,从而被纳入数据库的企业碳排放量可以被直接查询。国内的碳排放数据商市场正在处于格局构建的蓝海市场。碳检测设备相关布局的上市公司有谱尼测试、理工环科、清新环境、雪迪龙等。第三方服务商方面主要提供碳中和科技和数据收集、分析、咨询、核查等服务。目前市场仍处在起步阶段。第三方碳排放核查机构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及人员参考条件》的要求需要进行备案公示。市场布局详见下图:

我国市场.png

图:我国碳核算产业链中游的市场布局

我国碳核算行业痛点:

数据失真,利润风险不匹配

今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公开了部分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共有四家公司出现在公告中,分别是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和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今年民进中央的两会提案也指出了碳排放数据失真频频发生的背后现状:目前碳核算工作多数借鉴IPCC核算方法与准则,但由于各地实际条件不同造成其针对性和精确性较差。对于碳排放量大多根据排放因子开展核算,面向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排放因子可使用自测值或标准提供的缺省值(即默认值,指事先给定的参数)。但被核算企业使用自测值还是缺省值各有利弊,并未统一,且数据核算精度存在不足。

 

此外,目前核查机构也常面临利润有限、质控风险高的情况。随着纳入碳市场的企业越来越多,碳核查市场趋于稳定,但盈利空间并不大,并且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2013年前后,核查机构给一家企业做多年度的碳核查最多能有10万元收益,而随着备案的碳核查机构越来越多,以及部分省市的核查机构开始市场化竞争,一家企业的核查费用有时只有8000元左右。前述被公告责问的四家公司中,中创碳投科技已于今年1月发布了停止核查业务的声明 。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财经研究中心主任陈表示:“之前很多碳核查业务都属于政府的财政支出,不太可能为这个事情付出太高的成本。目前的核查机构挣钱主要靠数量,因此在利润非常低的情况下,很多机构正在退出。”

我国碳核算行业趋势

>>完善碳核算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就曾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核算体系,针对不同核算主体,完善碳排放数据核算相关技术标准。进一步细化排放因子,对典型地区、典型能源产品的排放因子进行测算,提高数据精度;对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进行测算,建立相关数据库,形成受各方认可的官方指导意见。


>>关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在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建设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成立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机构。借鉴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企业产品碳核算方法,建立我国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学和标准体系,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清单,建立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数据库。


值得参考的已上市产品有今年3月东南大学推出的东禾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软件2.0版,其采用准稳态模拟思路计算建筑运行能耗和相应的碳排放,提升计算结果的精细度;引入Web-BIM技术,在网页端进行可视化的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构建BIM模型解析一步到位、结果可循可视的碳排放计算分析新模式,并能自动生成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报告,明晰展示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活动数据及碳排放量。

东南大学.jpg

图: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德智代表团队详细介绍东禾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专用软件2.0版的情况


>>已成熟产品的SaaS化转型

作为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碳排放管理的软件及咨询服务提供商,碳阻迹于2021年末完成了5000万元的A轮融资,公司官方表示此次融资将用于全面提升碳管理的SaaS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在即将到来的大市场中,碳管理软件SaaS化可谓正当时。伴随国内数字化转型深入,标准化SaaS产品将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大展身手。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认为,在未来随着碳阻迹标准化SaaS产品不断成熟和加大市场推广,标准化SaaS产品的收入占比将会实现稳步提升。

碳中和/ CARBON NEAUTRAL

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关注碳中和政策会带来的影响,市场也出现了更多的参与者。随着碳中和国策而施行的环保节能政策越来越深入地影响每一家公司的生产运营及发展。


碳核算在不远的未来将会成为各企必须考虑的话题,相信文章已给出一定的浅显科普。“双碳”正倒逼各行各业提质增效。完善低碳管理、实现碳减排也已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将达成的任务。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Hangzhou Fenxi Technology Co., Ltd Copyright 浙ICP备20028556号-1

Tel:18857542484

E-mail:info_zj@fenxi.de      info_hz@fenxi.de


Address:Headquarters - HP Plaza, Shaoxing, China            Branch - Shipping 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sion, Hangzhou, China